分类
適合初學者的當沖技巧與交易策略

為何多數人買股票都虧錢?

為何台股大盤創歷史新高,而大多股民卻虧錢呢?

在「全球化」的浪潮下,新興經濟體國家也開始「金融化」,具體的顯示就是股票市場異軍突起,台交易所董事長許璋瑤 2019/12/16 表示,台股集中、櫃買及興櫃的加總市值已突破 40 兆元(約 1.3 兆美元),超越韓國,擠身「兆美元」俱樂部。(按:根據 2017 年《 VirsualCapitalist 》網站,臺灣 0.75 兆美元,美國 18.5 兆美元,中國的上交所、深交所和港交所共 11.05 兆美元,日本 4.9 兆,全球有 為何多數人買股票都虧錢? 16 個市值超過 1 兆美元的「兆美元」俱樂部。)

雖然全球經濟歷經一年半的中美貿易戰,台股卻大漲,美股也頻頻創歷史新高。但台美股市大漲的原因卻不同;先說美股此次大漲的原因並非以往的強勢美元,讓美元資金由亞股回流華爾街,炒作美股,而是因為川普降稅,鼓勵了美國企業大股東操作大舉買回(作多)自家股票,在外流通股票減少,股價就漲,並且連同推行高額股票股利政策,吸引買盤,美股即一發不可收拾。但川普總統卻說股市大漲是因為經濟好轉,而忽視了 2019/8 以來,美國債收益率曲線多次出現倒掛的經濟即將陷入衰退的警訊。

而台股的大漲的原因正是因為美元外資並沒有如以往的把台股當「提款機」撤離,反而加碼台股,連續大量買超,推升台股創歷史新高。據統計,臺灣企業獲利年減 16.73 %,股市的基本面並不好,台股這波漲勢主要靠「台積電」、「聯發科」等高價權值股拉升大盤,這種以外資堆疊的股市榮景,並不健康。國泰證期研究部分析師蔡明翰表示,資金行情再好,但對多數股民來說是「賺了指數、賠了價差」,簡單來說,眼看大盤指數往上衝、手上的股票多賠錢,庶民無緣享盛宴。

「全球化」帶來了華爾街的「金融化」,也就帶來了「股票市場」。從理論上講,股市是金融市場在銀行貸款以外的籌資管道,而投資股票是非常專業的「投資學」,是在大學、研究所開班授課分析企業的財務報表、未來的獲利及前景發展。但近年來,臺灣大多的企業已進入微利時代,獲利情況是「茅山道士」 ─ 毛利 3% 到 4% 。握有資金的法人或個人不肯投資到利得實體企業,於是資金蜂擁至股市,當日沖銷,上沖下洗,股市已非專業的投資管道,而變為投機賺錢的大賭場。

而在這個投機賭博的市場裡,富人賺錢遠比窮人容易,於是「富者越富,貧者越貧」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。實際的例子就是本波台股大漲,「台積電」股價從 2019/9 的 257 元到 2019/12 的 345 元,「聯發科」股價從 2019/9 的 370 元到 2019/12 的 460 元。都有近百元的漲幅,用新台幣來說,如果您手上有一張「台積電」或「「聯發科」股票,您從 9 月到 12 月就賺了約 10 萬元,若手上有 10 張,就賺了約 100 萬。

可是遺憾的,為數眾多散戶庶民卻都買的是股價幾萬元一張的低價股,而這些低價股的毛利是微薄的 3% 到 4%─ 「茅(毛)山( 3 )道(到)士( 4 )」,「外資」根本不可能買進炒作,低價股又如何能漲呢?於是散戶庶民不只賠了買和賣股票的各 0.3% 證交稅,也雪上加霜的賠了股價。但比起那些月薪數萬元的年輕「月光族」(每月花光的人),散戶庶民至少還能「找」到資金投入股海牟利,「月光族」就根本不可能在股市賺錢。

再進一步分析,散戶庶民為何喜愛低價股呢?顯而易見的理由當然是散戶庶民大都「阮囊羞澀」 ─ 沒錢啦!動輒一張 30 餘萬的「台積電」或一張 40 餘萬的「聯發科」,不僅沒錢買,即使有錢夠買,也買不下手。就如同到了澳門、新加坡或韓國華克山莊的賭場,低檔入門的賭局散戶庶民還可以兌換籌碼,試試運氣,但有高檔入局低線的賭局,就只能坐壁旁觀。

散戶庶民喜愛低價股還另有深一層的理由;「本傑明 · 格雷厄姆」在其 800 多頁的投資經典《證券分析》中就說過,低價股上漲的空間,遠遠大於下跌的空間(按:即不易下跌)。一支股票的價格從 10 元漲到到 40 元的可能性要大於從 100 元到 400 元,所以大眾偏好價格 10-40 元的股票....但是一個不容質疑的事實是,大部分購買了低價股的股民都賠了錢。

前面說過,臺灣企業獲利年減 16.73 %,股票的 EPS (每股盈餘)偏低,縱橫國際投資市場的「外資」絕不會青睞臺灣的股票市場,只會把台股當作股票炒作的「提款機」。例如在 1990 年,台股從 12000 點崩盤,外資全身而退,損失全落在本地的股民。所謂「十賭九輸」,「外資」可以輕易操縱體量約美股 1/18 的台股的股價漲跌,於是「外資」就如賭場的莊家,可以操縱博奕機率,不斷的贏散戶,造成散戶股民不管「作多」(先買後賣),還是「作空」(先賣後買),總是虧錢。

經濟學家「喬萬尼 · 阿里吉」 (Giovanni Arrighi) 認為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下,當實體企業的利潤下降,而步入微利時代,虛擬的「金融化」就會興起,而過度的「金融化」會導致股市、債市、房市的價格大漲,及低(負)利率造成的高槓桿信用債務擴張,而埋下金融泡沫的危機。